English

虚位以待 延揽精英 迎接挑战

1998-09-02 来源:光明日报 杨春茂 我有话说

世纪之交,知识经济扑面而来,人类社会正经历第三次巨大的转型。大势所趋,中国必须参加全球以科技发展为动力的实力较量。要参加这种高水平的实力较量,国家必须保证有一批高等学校能够进入参与世界竞争的范围。而要保证有一批高校进入这个范围,首先必须有一大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能够参加国际竞争的高级人才、学界精英作支撑。在这种背景下,教育部决定在高等学校实施特聘教授岗位制度,以延揽精英,迎接挑战。

特聘教授岗位制度由教育部和香港爱国实业家李嘉诚先生及其领导的长江基建(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筹资,以“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为主要项目,计划三至五年内在全国高等学校中的国家重点建设学科中设置300至500个特聘教授岗位。相对于全国40余万高等学校教师和3万多教授而言,几百个特聘教授的岗位似乎显得少了些。但笔者认为,这几百个岗位的意义主要不在其数量,而在于它在学术梯队中的凝聚力和重大的社会影响。这一制度的实施,对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将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突出岗位性质,实行动态管理,保证特聘教授的高质量。特聘教授岗位是在1989年经有关专家组认真评选,由原国家教委审核批准的416个重点学科和“211”工程中确定的重点建设学科中选设。应聘者除了在应聘时必须具有一流水平外,还必须充分利用特聘教授岗位的优厚条件,不断创新,作出新成果、新贡献。否则解聘特聘教授职务,取消与其职务有关的津贴和资助。这种突出岗位性质的做法,实际上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制度改革方面引入的一种激励和淘汰机制,打破了以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评选中的终身制,保证特聘教授的质量。

面向全世界公开招聘,扩大高级人才的选拔范围。特聘教授这样的高层次人才,唯其面向世界选聘,才能选聘到其中的佼佼者。同时也体现中国高校的实力地位和魄力。这样大范围的招聘,从来源上保证特聘教授的高水准。由于受十年浩劫等因素的影响,高校中的某些学科,确实要面向世界才能选聘到一流的学科带头人。从国际范围延揽人才,也有利于不同学术风格的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美国、日本、法国、英国、荷兰等发达国家的高等学校,一旦教授职位出现空缺,一般都面向全世界公开招聘,而且选拔严格。例如法国,教授职位申请者需向全国大学理事会提出书面申请和有关资料;大学理事会专家小组进行资格审查并提出建议;招聘学校的专家委员会对申请人进行面试、试讲、并提出建议人选;学校行政管理委员会在建议人选中确定若干名应聘者,报国民教育部部长批准聘任,由总统任命。聘任程序如此严格,规格如此之高,主要是为了保证质量,保证公平、公正、公开,使全体教师心服口服,团结在特聘教授周围,完成重大科研项目和高级人才培养任务。

由政府和民间共同筹资资助,拓宽经费来源渠道,保证了特聘教授待遇上的高水平和科研经费的支持力度。以关心支持教育事业著称的李嘉诚先生以一颗拳拳爱国之心,为祖国内地和香港的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已捐款达25亿港币。他领导的长江基建(集团)有限公司,这次又投入港币6000万元用于资助特聘教授岗位制度的实施,加上教育部配套资金,使特聘教授能够享受每年10万元人民币的特聘教授岗位津贴。李嘉诚先生还另捐赠1000万设立“长江学者成就奖”,由国家和民间共同筹资资助,这也是高层次人才资助方面的又一突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和资助,也应当打破由国家包下来的传统体制。高等教育应利用自身的人才优势和社会影响,积极争取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支持。

注重发展潜力,加速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特聘教授除了要求学术造谐深,具有领导本学科在其前沿领域赶超或保持先进水平外,更加注重其雄厚的发展潜力,应当是具有国际领先水准的创新型人才。因此规定了年龄一般不超过45岁。特聘教授岗位制度那“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培养、造就出一批真正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术大师”的目标,对在海外工作的杰出中青年学者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配合211工程,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和重点学科解决“软件”问题。由于种种原因,“211工程”已投入的经费,大多是用于高等学校的“硬件”建设。如购买先进的仪器设备、建设功能完善的校园网、图书馆、实验室等等,而用于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的经费几乎没有,由于管理制度等原因,已得到的经费又不能用到“人”的身上。特聘教授岗位制度的实施,必将有力地促进这一问题的解决,使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得到均衡发展。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已得到解决,教师队伍的管理开始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在这种情况下,应当采取一些特殊的甚至是超常规的措施,集中有限资源,用到最有希望在学术上取得突破,能够真正对学校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人身上。特聘教授岗位正虚位以待,欢迎五洲四海的中青年学界精英到这个岗位上来,带动这些重点学科保持和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